柴靜的《蒼穹之下》,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霧霾的嚴重性,也因此讓空氣淨化器產業火熱了起來。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是,如果沒有《蒼穹之下》,其實也沒多少國人關注空氣質量;麵對大街小巷林林總總的空氣淨化器,如果不去深入研究,用戶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買的空氣淨化器,是真正的淨化空氣,還隻是買了一個心理安慰。
為什麽大多數人隻能選擇國外產品,而對國內“物美價廉”的淨化器望而卻步?為什麽霧霾最嚴重的國家,卻使用空氣質量良好國家生產的空氣淨化器呢?簡單對比國內外的空氣淨化器,可以看出以下不同:
生產理念:抄襲與創新 國內某友商在今年隆重的發布了空氣淨化器產品之後,一時成為媒體焦點:一是價格,打破了傳統空氣淨化器的價格底線,二是抄襲,被指出與國外某淨化器產品的模仿。對於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來說,可能最開始會被價格所吸引,但事後研究發現,抄襲的空氣淨化器,隻能抄襲到外在,而有關用戶體驗的細節設計部分,這部分需要時間打磨、經驗積累的產品內在其實是抄不到的。簡單來說,一個售價昂貴的原裝產品和售價低廉但是是用一堆配件模仿組裝起來的產品,你會買哪款產品呢?

再看看國外的空氣淨化器。芬蘭的LIFAair是怎麽做的?第一是標準,首先參與芬蘭室內空氣質量(IAQ)標準製定,同時這一標準也是歐盟、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等室內空氣質量(IAQ)標準製定的藍本。參與標準的意義,相當於食品商品的“免檢商品”,在一定的規則之下生產和發售;第二是智能化創新,創新並不意味著將空氣淨化器連接智能手機即可,LIFAair采用的是智能控製係統:空氣質量監測控製器,通過它可以檢測甲醛,也可以檢測PM2.5,這台監測控製器不僅可以控製淨化器,還可以作為空氣質量監測儀來檢測空氣質量。
淨化方式:過濾顆粒物與淨化空氣 不同類型的空氣淨化器,其功能和性能也囧然而異。有些隻是針對最嚴重的PM2.5,以過濾網的方式來去除顆粒物;而有些還能去除異味,比如甲醛、灰塵、細菌等等。此外,空氣淨化器的功耗也很重要,就跟汽車發動機的原理一樣,用多長時間,處理多少空氣,直接決定了最終的空氣淨化效果。國內的一些廉價空氣淨化器,一般來說針對的都是PM2.5和顆粒物,隻是狹義的空氣淨化。
還是以LIFAair為例,其采用的“3G過濾器技術”不僅可以去除煙味、去除甲醛,還可以過濾細菌病毒,比如應用於非典防護車。在某些場景下,還能引入新鮮空氣,解決室內長期封閉而導致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問題。
推廣方式:營銷與社交 不得不說,包括空氣淨化器在內的許多智能硬件產品都很會做營銷。拿到天使輪融資之後,產品設計是其次的,ppt的美化更加重要;產品的體驗是次要的,發布到一些網站上做公開眾籌,或者開一場高大上的產品發布會更加重要。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被質疑、扒皮,發現設計是抄襲,產品是模仿組裝,缺乏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類似於中國的“高鐵社交”,芬蘭也有“清潔技術外交”。在高鐵技術走出中國的時候,清潔技術也正從芬蘭走進北京,中芬雙方代表簽署了“美麗北京”項目計劃書。該項目旨在借助芬蘭在清潔技術方麵的科研能力,探討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有效途徑;除了在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方麵做文章,類似於LIFAair這樣的芬蘭空氣淨化器企業也跟著受惠。
在生產理念、產品功能和營銷推廣三方麵的不同,是國內淨化器與LIFAair的差異所在。這種差異帶來的不良後果是,百姓對中國創新硬件產品的信心不足,購買力不高,從而影響企業生產;企業產品滯銷,創新動力不足,更加傾向於抄襲、組裝的廉價生產方式,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作者:武清區